在伦理道德论域,有两种不同的态度:一种认为,只有详细的考虑有关证据,经过痛苦的思索过程,才能搞清什么是对,什么是错—我就是这样考虑伦理问题的;另外一种认为,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根本无需考虑,只剩下了如何行动的问题—-我嫉妒这种立论的方式,这实在是太省心。假设有位女子风华绝代,那么她可以认为每个男人都会爱上她,而且这么想是有理由的。但我很难想象,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相信自己一拍脑袋想出来的东西就是对的;现在能想出来的唯一例子就是圣灵充满的耶稣基督。我这辈子也不会自大到这种程度。还有一种东西可以拯救我们,那就是相信有一种东西绝对是对的,比如一个传统,一本小红书,你和它融为一体时,也就达到了圣灵充满的境界。 在这种状态下,你会感到一切价值取向上的是与非都一目了然,你会看到那些没有被“充满”的人都是那么堕落,因而充满了道德上的紧迫感。也许有一天,我会向这种诱惑屈服,但现在不肯。
以上两段是来自王小波的《沉默中的大多数》关于《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》的文章。 判断是与非,对与错不是拍脑袋就能决定的,是需要搞清楚是什么并且去思考之后决定的。我时常是缺乏这种去思考的能力,现在信息如此的快速,我们能分辨出多少是真,多少是假,而不被淹没在其中。看新闻,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?或许,我们应该仔细的看下,新闻到底在讲什么,然后做出自己的努力去搞清楚到底是什么情况,而不是一看完就拍脑袋说,哪个哪个是对的,哪个哪个怎样。判断基于事件本身的真相。